听说“买椟还珠”的成语时,年龄尚小,当时很是笑这个商人的痴,好好的珍珠不要,只要那个木头做的盒子。待得成人,拿这个成语来看身边事,发现“买椟还珠”的事例并不在少数。
整理家里的物品时,发现舍不得扔的,多数是那些精致的包装盒、包装袋,这些包装,唯一可取的是华美的外表,却实在没有用处。
在人的形象设计中,服装是基础的包装,而人们往往只注重了这个最基本的东西,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包装,就是人的气质。气质的培养需要多个方面,尤其关键的是艺术气质的培养,是从音乐、话剧、读书中来的,这些,都需要时间的磨砺与提炼。服装为“椟”,气质为“珠”。
在泡茶时,人们只看重泡茶的用具,是谁做的紫砂壶,以及用的是何等的茶叶,是铁观音、白茶、黑茶还是普洱,又是哪一个级别的茶,这时,人们所注重的,仍是“椟”,而不是“珠”。泡茶,是怡养心境的一个仪式,这个仪式是关乎于内心的。茶及茶具,不求高贵,只求适用。应当是用熟练的技术,真正把茶叶的香味冲泡出来,更重要的,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品味到茶汤所带给你的山林雅致。品茶,乃是在体会自然。
读书时,那些文字,体现出来的是“椟”,文字美感的包装之下,最为重要的,是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思想,即是“珠”。其实,读书,并不在乎看了多少,读书讲究的不是数量,而是你在读书时品悟了多少。陶渊明所说的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,曾经误导了多少人。能品出书中优美文字之外的东西,读书的收获才是刚刚开始。
旅游,风景次之,精神的收获和身心的舒展才是关键;咖啡,环境次之,聊天的通透和思想的交流才是关键;学习,书本上原有的内容次之,思维的发散和创意的观念才是关键。
“珠”不易得,即使是上帝给了人两只眼睛,我们所能看到的,大多仍是表象。想要看清这个世界,需要的不是放大镜、望远镜,而是你内心敏感的触觉,也唯有这样,才能发现“椟”里面所藏着的“珠”。
(潇雨品悟)(2015.02.24)
评论